谋划“十四五”谱写新篇章·农业农村篇|沃野涌新潮扬帆破浪行
2021-03-12 10:06:03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徐霞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5721

农业兴,则百业兴;农民富,则国家富;农村稳,则天下稳。

站在历史的交汇点,回眸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,市农业农村局锐意创新、攻坚克难,书写了新时代农业农村跨越发展的答卷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市聚焦脱贫攻坚,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,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,农民收入明显提高,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向好,呈现出业兴、村美、民富的良好局面。

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。我市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,加强粮食生产责任目标考核,整治耕地抛荒,大力恢复发展双季稻生产,着力稳定粮食生产,粮食总播面稳定在120万亩以上,粮食总产稳定在50万吨以上,全市涌现出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4941户,粮食规模经营面积达56.59万亩,继续保持了“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”荣誉称号。同时,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,全市农机总动力突破91.5万千瓦,农业机械总量达75766台(套),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1.35%。五年来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27.2万亩。

全市年生猪存栏120余万头,目前已有新五丰、温氏、正邦等12大公司在我市开展“公司+农户”合作养猪模式。全市共有规模养猪场817户,其中年出栏10000头以上规模户21户,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(户)355个,1000头以上的大型母猪场14个,自2017年国家实施生猪调出大县以来,我市一直名列其中。

产业有盼头

——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

今年正月初,良坡村的神犁农业金丝皇菊产业基地就开工了。基地负责人郑青华告诉记者,春节期间,公司不断接到来自衡阳、广东等地的订单,通过订单及线上、线下的销售模式,春节后已完成了1万份金丝皇菊订单交货,销售额达19万元。

良坡村地处偏远山村,经济比较落后,但这里的土壤适宜金丝皇菊的生长。2017年,郑青华在村里发展金丝皇菊种植及加工后,不仅解决了部分土地撂荒的问题,更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。目前,全村金丝皇菊种植面积达300亩,2020年产值达400余万元,带动近百人就业增收。郑青华介绍,公司马上又要启动笋干及蔬菜脱水加工项目了,预计今年农产品销售额达800万。

近几年,我市充分利用国家农业利好政策,顺势而为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,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,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。全市衡阳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1家,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。“小水红薯粉皮”、“耒阳油茶”获批国家地理标识品牌,“耒阳大和草鱼”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。休闲农业企业迅速发展壮大,已达55家,其中12家已获得湖南省星级休闲农庄。

目前,全市共有99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,家庭农场585个,农场劳动力4200人。其中耒阳市级示范社10个、衡阳市级示范合作社4个、省级示范社3个,全省百强合作社1个,全国示范合作社4个、全国百强合作社1个,县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,衡阳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个,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个。带动7.4万多农户致富,服务范围涵盖了种植业、养猪业、林业、农机服务等各个行业。

我市按照“市场牵龙头,龙头带基地,基地连农户”的思路,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生产模式,基地农业不断壮大。目前已形成了粮食、烤烟、生猪、肉鸡、蔬菜、油茶、楠竹、茶叶、中药材等种养业的区域化、专业化、规模化的生产格局。蔡伦现代农业科技园获得“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”,龙塘镇被评为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强镇。

目前,全市蔬菜总播面积16万亩,30亩以上的蔬菜大户达50户;烤烟生产总面积1.5万亩以上;油茶林120万亩,100亩以上大户300个,神农油茶基地达3.76万多亩,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最大油茶基地;楠竹资源丰富,总面积24.6万亩,其中蔡伦竹海16万亩,是我国最大的连片竹海。

农民有赚头

——让农民成为有前景的职业

“十三五”以来,农业产业助农增收的例子在我市比比皆是。越来越多的乡(镇)、村在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下夯实了产业基础,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,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群众的发展模式,农民收入明显提高。

黄市竹海村立足旅游资源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带动当地村民吃上“旅游饭”; 潭湖村党总支书记王仁子依据本村自然资源优势和当地特色,大力发展红豆杉种植,兴办农场、猪场、鸡场、牛场和酱料厂,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;在东湖圩镇神农汤泉油茶基地,村支部书记刘贱文带领村民克服高山矿区的恶劣环境,种植5000亩油茶,带领“矿工”向“造林人”华丽转身……

五年来,我市各级财政投入共计17205.27万元,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257个,人均得到财政资金投入3966元。全市以发展特色种植、健康养殖、农副产品加工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、电商冷链物流、农业生产服务、农村公共服务、“扶贫车间”式加工等“八大产业”为抓手,通过“点餐式”扶贫模式、“带资入股”扶贫模式、“订单经营”扶贫模式、消费扶贫模式等“四大扶贫模式”,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14466户43172人得到产业通过产业带动增产增收,2018年户均增收1165.9元,2019年户均增收1430.6元,2020年预计户均增收1600余元。

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与536个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紧密的利益连结。34个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5万元,其中亮源桥村、禄田村收入达30万元以上,水口村、雅江村、燕中村、东升村可达10万元以上。

积极探索消费扶贫新模式,大力开展“电商+”“以买代帮”、工会采购等,联合13单位出台“八条措施”。经不完全统计,2019—2020年耒阳市总工会消费扶贫成交额为4000万元,“以买代帮”消费扶贫成交额为500万元,农产品展销1500万元,电商上行下行交额为3.5亿元。

乡村有看头

——让农村成为有吸引力的家园

水泥道路贯村庄,青山绿水绕白墙,我市各个村镇往昔连片的残旧土房不见了踪影,取而代之的是悄然铺开的宜居宜游画卷。

3月的渠塘村,十里河廊,油菜飘香,微风轻拂,一阵阵花香扑面而来,沁人心脾。不少游客慕名而来,“我和朋友从城区驾车来到这里,这里花美景美人居环境好,山清水秀,真是不虚此行!”有游客兴奋地说。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,与油菜花来一个亲密的接触,在花海中留下美丽的身影。

宁静的村庄、花团锦簇的田野、笔直的柏油马路、清澈见底的河流……构成了如今的渠塘村。

近年来,我市切实将渠塘村打造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,重点在改善人居环境上下功夫,突出抓好改厕、垃圾治理、污水处理、路桥修建、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,打造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样板。2020年3月,渠塘村被评选为2019年度“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”。

如今,渠塘村的村民们住进了新房,道路两旁都装上了路灯,家家户户门口道路都进行了硬化,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。“你看我们村现在多漂亮、多干净,下雨天出门都不会弄脏鞋子,好多城里人周末都来我们这玩呢。”渠塘村村民陈平和开心地说。

不止是渠塘村,5年来,市农业农村局创新建立“乡村振兴+土地整理”模式,与省二建合作,引进社会资本着力打造100个美丽乡村示范点,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打造幸福美丽新家园。

“臭气逼人,脏乱差”,这是过去人们对农村厕所贴上的标签,而今,随着“厕所革命”的开展,2019年完成22604户,完成率113.02%,2020已经完成7500户,100%完成,全市农村村均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%以上。

过去五年,我市共拆除废旧房屋80052间,棚子58个,面积40.208万平方米,首批15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;全市29个涉农乡镇351个村(居)建立了卫生评比、门前三包制度和垃圾分类处置制度,将环境卫生整治纳入了村规民约之中,环境卫生整治保持日常化。大力推进非正规垃圾点整治,全市41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全部整治到位。全市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,村庄“脏、乱、差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,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,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。

不忘初心逐梦再出发,牢记使命续写新篇章。展望“十四五”,市农业农村局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,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认真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统筹推进“五位一体”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,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,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服务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、农村增绿为主攻方向,集聚各类要素资源,推进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,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。(陈娟)

责编:徐霞

来源:耒阳市融媒体中心

要闻
综合
专题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